魁星夫子

logo  又稱大魁星君、魁星爺。相傳大魁星君考狀元未能得志,遂悲憤投海,經鱷魚救之昇天化為魁星,讀書人祀之。

  「日知錄」:「今人所奉魁星,不知始自何年,以奎為文章之府,故立廟祀之,乃不能像奎,而改奎為魁,又不能像魁,而取之字形,為鬼舉足而起其斗。不知奎為玄武七星宿之一,魁為北斗之第一星,所主不同,而二字之音亦異。」

  蘇雪林曾描寫魁星稱:「魁星為岐首、青臉、獠牙、赤身,一手持斗,一手執筆,獨足立鰲背之神道。元代畫家顏輝所作鍾出獵圖,其狀頭生雙角,猙獰如惡鬼,赤身,一腳後翹,持一鋼叉,此當是原始鐘馗像,正似魁星。「荊楚歲時記」正月一日,繒鍾馗圖為後門神、貼後門。

  魁星的祭祀,主要的是讀書人。「臺灣縣志」:「七月七日,是日為魁星誕辰,是夜,各塾競鳩資備祭品以祭,間亦有演戲者,歡飲竟夕,村塾尤甚,更有屠羊以祀者。」

  「臺灣通志」:「士子供魁星,祭以羊首,上加紅蟳,謂之解元,值當者持歸,吉兆。以羊有角為解,而蟳若元字也。」

  謝永年「七夕閩俗雜談」:「拜魁星,也在月光下舉行,和拜織女相似。事先要糊一個紙人(魁星),高二尺許,徑五、六寸,藍面環眼,錦袍皂靴,右手斜將颺胸紅髯,左手執朱筆,置案上。祭品隆重,不可缺的是羊頭(公羊留鬚帶角),煮熟,兩角束紅紙,置盤中,擺魁星像前,其他祭品茶酒等隨便,參加拜魁星的,於燭月交輝中進行,鳴炮焚香禮拜罷,就在香案前圍桌會餐。席間必玩一種取功名的遊戲助興,以桂圓、榛子、花生三種菓乾,代表狀元、榜眼、探花三鼎甲。以一人手握三種菓乾各一顆,往桌上投,隨它自行滾動,某種果甘滾到到某人跟前,停止下來,那麼,某人即狀元、眼或探花;這樣吃吃玩玩,一直玩到大家有功名為止,散場時嗚炮燒紙鏹魁星像也和紙鏹一起焚燒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