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音菩薩

logo  觀音就是觀世音,唐時避太宗李世民之名諱,已稱觀音。「法華經」:「苦惱眾生,一心稱名,菩薩即時,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,以是名觀世音。」觀音梵語音「阿縛膚枳低濕伐羅」。「西域記」:「阿縛膚枳低濕伐羅,唐言觀自在,合字連聲,梵語如上,分文散音,即阿縛膚枳多,譯曰觀,伊濕伐羅,譯曰自在。舊譯為光世音,或觀世音,皆訛謬也。」「心經略疏」:「與事理無礙之境,觀達自在,故立此名;又機往救,自在無關,故以為名;前釋就智,後釋就想。」在臺閩地區稱為觀音佛祖,觀音媽。

  傳說觀音愉身為妙善公主。

  「編年通論」:「南山宣律師,嘗問天神觀音大師緣起,天神對曰,往昔過去劫有主曰莊嚴,夫人曰寶應,生之女,長妙欲,次妙音,三妙善,現千手千眼聖像。」

  「道藏搜神記」:「昔有一國王號曰妙莊,有三女,長妙音,次妙緣,三妙善,妙善公主即觀音大士也。自幼豔麗秀穎,夙好習道,王令其贅不從,逐之後花園,居於白雀寺,使僧尼苦之。以搬茶運水,鬼使代之,王怒,命焚寺,僧尼俱燬於燄,而大士無恙如故。王命斬之,刀三折。命縊之,白練帶斷。忽然黑霧遮天,一白虎背之而去。至屍多木,青衣童子侍之。遂遊歷地府,過奈何橋,救諸苦難,再至屍多林。太白星化一老人,指與香山修行。後莊王病惡劇,大士剜刀臂救王。王往禮之。爾後道成,空中現千手眼靈感觀世音奇妙之相,永為香山顯跡云。」

  明朝胡石麟寫的「筆叢」、王世貞寫的「觀音本紀」,都說觀音本是男身,並且出古時候的觀音像並不是婦人。不過清代史學家在他寫的「陔餘叢考」中,曾經根據「南北史」如以辯駁,認為觀音是女身的說法,在六朝時代就已經有了。

  「臺灣省通志」:「據佛家傳說:觀音本為男子,號慈航尊者,一日,在大羅天宮賞玩勝景,坐於八寶蓮花中,展目四望,忽見東土眾生,貪迷酒色財氣。利鎖名韁,造染無邊惡業,六道輪迴,轉報不一,醉生夢死,脫骨如山,冤緣相報,永無了期。不禁深發願心,曰:吾自混沌初開,至於今日,為濟眾生,願托化東土,劫劫度人,功證無上。正等,正覺。今乃周未之際,人心大變,殺戮姦淫,罪惡滔天,觀此眾生冤薛,何能解消,黑氣解消,黑氣盤空,實堪概嘆。吾觀男子尚有知覺,略解三教教理,明善窮源;但女子,不明天理循環,甘自墮落,困倒塵苦,可悲可憫。吾不如下世,脫化女身,以解五濁惡災,供作後世楷模。使諸女子知非改過,逃脫輪迴之苦,免卻地獄諸刑,而登菩提愛路,共享極樂美景。當即啟奏瑤池金母無極天尊座前,立邀聖允,並派燃燈祖師照明行程,由東獄、城隍、土地諸神接引,來至與林國投生。這時國后伯牙氏,正在夢中,忽覺太陽落於身懷,醒而有孕,不久生下公主,報與國妙莊王知道,妙莊王曰:長女妙音、次女妙元、伊取名妙善。妙善自幼葷乳不食,及長,秉性善良,具有靈性,在白雀寺出家,勸修苦鍊,後以得罪父王,被處絞刑。魂魄遊於地府,著令陽回,至香山再加修鍊,遂得昇天證果,是為觀音佛祖。」